如何评价施琅?


施琅收复台湾,维护了中国的统一。以前我们国家宣传郑成功收复台湾,对施琅收复台湾很少评价。鉴于现在台湾有独立的苗头,施琅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代表形象,而台湾台独势力则将施琅视为侵略台湾的投降者。

从维护国家统一的层面来讲,施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,应该正面评价他。(施琅雕像,建于2003年福建晋江)

施琅降清、反叛、再降清。一、施琅降清。1646年,施琅原来是明朝总兵郑芝龙(郑成功的父亲)的部将,郑芝龙投降清朝后,清朝利用他的名声招降了不少旧部。施琅在施福的带领下投降了清朝,并且参与剿灭抗清义军,主要在广东的顺德、增城和东莞地区作战,功劳不小。清朝将领李成栋是主将,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中刻意贬低施福、施琅以及率领的军队,无奈寄人篱下。(施琅剧照)

二、施琅投效郑成功。1648年,李成栋反清复明,追杀施琅等人,施琅投效到郑成功手下。很快施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部将。因为郑成功为了筹措粮饷,海军登陆劫掠富户政策,施琅反对,郑成功就夺取了施琅的军权,让他赋闲。

1651年施琅在赋闲时,遇到清军偷袭厦门。厦门守将逃跑,施琅率军击败了清军。立了功劳的施琅本以为郑成功要官复原职,可是郑成功看出他嚣张跋扈,对他有戒心,并没有恢复军权。(郑成功剧照)

三、施琅再次降清。施琅有个部下曾德,他为了出头,不愿意待在施琅手下,投奔到郑成功营中担任亲随。施琅将曾德抓了回来,郑成功下令不要杀他,施琅却立即杀了曾德。

施琅的父亲、弟弟和他自己都被郑成功拘捕。施琅在自己亲随和当地居民的保护下逃回大陆。1652年7月,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被斩杀,施琅再次死心塌地的投降清朝。

施琅攻台湾。一、1662年,康熙元年。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,击败了郑经攻击福建海澄的部队,1664年施琅率军收复厦门等地。不过鳌拜等当权者打算招抚台湾郑经,孔元章负责招抚工作,不过招抚失败了。施琅攻取台湾的建议被束之高阁,并裁撤了施琅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,待在京城13年。一个是清朝主力用于“平定三藩”,二是怕他再次反叛,毕竟反叛了好几次了。(康熙皇帝像)

二、1682年,康熙皇帝“平定三藩之乱”。收复台湾也被提上了日程,大臣李光地等举荐施琅为攻打台湾的人选,这是的施琅已经62岁了。他被再次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,并加太子少保的头衔。

1683年6月16日,施琅和台湾刘国轩激战于澎湖,击溃刘国轩部队,刘国轩做小船逃回台湾。施琅采取战抚结合,台湾郑克爽于8月13日投降。施琅不计前嫌,祭拜郑成功。

施琅台湾弊政。施琅晚年主政台湾,他严禁广东客家人迁居台湾,理由居然是广东潮汕、惠州等地出海盗。并且迁居台湾的人员不让带女眷,就是不想让他们在台湾扎根,造成台湾妇女奇缺,阻碍了台湾发展。

施琅还抢占了早期台湾南部的土地,归到施琅名下,估计有一半左右,号称“施侯租田园”,一直延续到清朝割让台湾给日本人。

施琅对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比较大。

夜狼对施琅的评价有十二个字:快意恩仇、公私分明,顾全大局

快意恩仇,施琅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,他与郑成功之间有着太多的恩怨情仇,郑是他的曾经的老板,但郑成功又杀了他的全家,他和郑成功,不共戴天,施琅余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灭郑氏报家仇,为此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复仇。

可以说施琅就是大清版的伍子胥,而且最后他也实现了完美复仇。

公私分明,率兵平复台湾后,大清和台湾和百姓都在观望,看这位“伍子胥”如何对待他的仇家,已经逝世的郑成功,会不会像伍子胥对待楚平王一样,不解恨把尸骨挖出来抽两鞭吗?

施琅没有,他反而是隆重的祭拜了郑成功,公开肯定了郑成功率兵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的壮举,施琅此举显得大气,公私分明,顿时比伍子胥高了一截。

顾全大局,收复台湾后清政府一度想将台湾人民内迁,弃岛,施琅多次上书,重申台湾的重要政治地位和影响力,绝不可弃,最终让康熙皇帝采纳了他建议,在台湾开府设县,改变了台湾的历史命运。

他不仅是康熙皇帝的功臣,大清王朝的功臣,也是维护和促进中国民族统一的功臣。

答疑人: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《夜狼文史工作室》主编夜狼啸西风

本文收集自互联网,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6532516@qq.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
分享到